返回

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七十年代的日子不好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潮湿的海风裹挟着淡淡的桂花香钻进筒子楼门口,却敌不过楼道里经年的煤烟味。

    墙皮剥落处露着红砖,墙根排列着各家油毡纸封口的蜂窝煤垛。

    钱进从煤垛上面的铁皮信箱投递口里拿出一份《海滨日报》仔细的看。

    1977年9月15日的铅字清晰坚挺,新鲜的油墨味与2027年一样动人。

    隔墙外叮叮当当的电车铃响得急促,他下意识抬头看。

    三路车草绿色漆皮斑驳,售票员裹着洗白的劳动布工装,半个身子探出车窗摇铜铃。

    有自行车洪流正从十字路口漫过,充当背景的墙上是“抓纲治国”、“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大标语。

    晨曦照耀,灰扑扑的柏油路上涌过一道接一道的工装蓝与军装绿,他们有着火红的激情。

    街道路口的三接头铁皮大喇叭开始例行的晨间广播:

    “无产阶级革命战友们!现在播送今日要闻……”

    “联合国代表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举行续会,期间南斯拉夫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铁托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建立新国际经济秩序必须同苏修等超级大国作斗争……”

    “入秋以来,秋收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人民公社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在党的十一大精神鼓舞下,一手抓大秋、一手抓小秋,誓要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战役的全面胜利……”

    “……”

    “今日社讯至此结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本台将努力办好广播,坚持不懈的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贡献服务。”

    筒子楼里没有上班的住户听完了广播开始洗漱,公共水房传来搪瓷盆磕碰声,老式铸铁龙头哗啦个不停。

    这样钱进便要回家。

    他不是这年代的人。

    而是穿越。

    就在一天前他还在2027年琢磨怎么在不饿死的前提下躺平摆烂当挂逼老哥。

    如今他已经成了1977年的回城知青、海滨市泰山路街道施工队的待报道工人。

    一个日夜的光景。

    五十年过去了。

    往前过的。

    在他回忆之间,上头楼梯响起了‘噔噔噔’的脚步声。

    他现在不想跟左邻右舍接触。

    因为他是魂穿没有获得前身的记忆,对于当下的了解全靠前身遗留的日记。

    所以他缺少跟这时代的人打交道的底气。

    偏偏他回到自家205户要开门的时候,这生了锈的弹簧锁出了点故障。

    钥匙转了两转很干涩,始终打不开门。

    ‘噔噔噔’脚步声的主人已经快速跑了下来。

    是个穿一套老破旧绿军装的高瘦少年。

    军装松垮,军裤全靠帆布武装带扎住。

    少年头发枯黄开叉,严重缺乏营养,面带菜色、大眼瘦腮,硕大的喉结跟大桃核似的悬挂着,很有碍观瞻。

    看见钱进站在门口徒劳的扭动钥匙,少年眨眨眼猛的往上跑:

    “噔噔噔噔……”

    很快他又跑回来,手里举着个用橡胶塞密封的葡萄糖注射液玻璃瓶:

    “前进哥,你家门锁打不开了?”

    “看我的,俺爹从港口顺的防锈油,比缝纫机油还滑溜咧。”

    少年热情的接管钥匙拔出来。

    他娴熟的往锁眼里点了泛黑的润滑油,又给钥匙点上几滴。

    钥匙再捅进锁孔里,‘咔吧’一声,门开了。

    见此少年再次给门锁内外上了油:

    “嘿嘿,这种四不灵锁就这样,时不时得上点油。”

    钱进讪笑点头表示感谢。

    少年露出个灿烂的笑脸,又‘噔噔噔’的跑了。

    门轴吱呀声中,钱进进屋,十多平米的蜗居露出全貌。

    房间无厅、卧室之分,只有一里一外、一大一小两间屋。

    没有洗手间没有厨房,简单又简陋。

    家电没有、家具不多,除了床和衣柜就是一张靠墙壁放置的八仙桌以及他昨晚通宵看日记的三屉桌。

    八仙桌上的暖壶套着草编外罩,有墨水瓶改成的小油灯。

    三屉桌上是厚实的日记本和一张镶嵌了黑白照片的简朴相框。

    相框里穿工装的中年男人剑眉星目、面容俊朗,相貌跟他八分相似、有他七分帅气——这是他前身刚去世的父亲,海滨市国棉六厂的后勤仓库保管员钱忠国。

    再一次看到自家情况,钱进再次感叹。

    真穷啊!

    穿越以前他觉得自己家境够贫寒了。

    21世纪已过四分之一,他家还没有安装上空调。

    如今穿越来1977年才知道,以前自己那纯属瞎子爬天梯——不知道高低!

    相比现在,以前自己家境算阔绰的了。

    感叹声中,他打开日记。

    这是1977年钱进的

第1章 七十年代的日子不好过(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